很高興自己能在僅用一年半準備的時間內,考取食品衛生檢驗高考。非常感謝黃上品(黃靖堯)老師與梁十(黃敏郎)老師的教導,課程中以清晰的邏輯講解各項原理與應用,讓我在學習過程中能有效掌握方向。
在這一年半中,我參加了七次考試(113 高考、二高、地特、第二次技師、114 第一次技師、114 普考與高考),每一次考完我都會立即記錄自己作答的內容與不足之處,再透過成績單比對,確認需要加強的部分。隨著經驗累積,我逐步優化各類題型的答題策略,讓自己能在考場上盡可能發揮。我的心態始終是:盡全力把握自己能控制的部分,其他則交給上天安排。當確信自己已經全力以赴,就不會留下遺憾。回顧這段備考歷程,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並持之以恆」。每個人的背景與習慣不同,不需要勉強模仿他人。只要能在有限時間內,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、整理邏輯與答題策略,就能在考場上發揮最大的實力。
(一)備考作息
身為全職考生,我的作息並不如多數人一樣早起讀書。我選擇以「睡眠充足」為優先,確保精神狀態良好再開始學習。通常我會在中午過後(約下午一、兩點)開始讀書,持續到晚上八、九點(中間安排用餐),結束後再去運動。這樣的安排讓我能維持穩定的專注力與良好的體力,也符合自己的生活習慣。
(二)準備考試的方式
在課程規劃上,食化、食加、食微與共同科目是透過線上課程學習,其餘科目則到現場上課。我依照課表進度進行,確保不延誤課程內容。上完課後我一定會整理筆記,並透過「跨科整合」的方式加深理解:
1.食化與食加、食分的連結: 食化是基礎理論,食加則運用食化與部分食微的知識製造產品,食分則是檢驗這些產品。例如,整理食化時會思考某理論如何應用在食加;反之,在學習食加技術時,會回推其理論基礎,並進一步分析優缺點與應用性。
2.食微與食安法規的結合: 我將發酵食品相關微生物及與食安相關的中毒菌搭配整理,並強化與食安法規的連結。例如,遇到食品中毒相關題目時,我會同時補充《食安法》第 15、44、49 條及相關罰則。由於法規具有明確性,不僅能避免爭議,也能讓答案更完整。此外,我也會隨時關注食藥署、衛福部及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的最新訊息,確保能在考題涉及時事時有所準備。
(三)題目練習方式
我不喜歡直接閱讀補習班題庫下方的標準答案,因為那會養成依賴習慣。我將食化、食加、食微、食分、食安的歷年考題全部印成五本題庫,獨立練習,讓自己習慣面對空白答題紙該如何下筆。題庫班的答案僅作為對照,檢驗自己答題是否到位。考前四個月,我開始密集演練考古題,將近十年的題目逐題練習,遇到不會的部分就用紅筆補充在擬答紙上,並反覆複習這些弱點內容。最後達到看到題目就能在腦中浮現答題模板,並能靈活延伸跨科觀點的程度。實戰中,我在各科目都能寫滿 8 頁,完整展現準備成果。
最後,祝所有正在努力的考生都能金榜題名,也期許大家在準備過程中,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成長與堅持。

|